河南通达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全国热线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新闻 > 正文
详细内容
有机肥、无机肥、生物菌肥怎样合理搭配?
日期:2021.12.20 人气:0

  “种花要靠肥料。”与农业打交道时,不可能避免肥料问题。为使作物生长良好,选择肥料是关键。但是,有这么多肥料选择,有机肥料料,无机肥料和生物细菌肥料。哪一种最适合您的农作物?这三种肥料有什么区别,如何适当地搭配它们以发挥最大作用?

  ●有机肥料

  碳质材料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并应用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作为其主要功能。它由生物材料,动植物废料和植物残渣加工而成,以消除有毒有害物质。它富含大量有益物质,包括:各种有机酸,肽和丰富的营养物质,包括氮,磷和钾。

  它不仅可以为作物提供全面的营养,而且肥料利用率高,可以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并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和生物活性。它是绿色食品生产的主要营养素。

  ●无机肥料

  无机肥料是矿物肥料,是指通过化学合成方法生产的肥料,也称为化学肥料或简称化学肥料。无机肥料包括氮,磷,钾和复合肥料。

  它具有成分简单,有效成分高,易溶于水,分解快,易于被根吸收的特点,因此被称为“速效肥料”。

  ●生物菌肥

  生物菌肥是一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引起农作物获得特定肥料作用的产品,是一种用于农业生产的肥料。微生物肥料中有益微生物的类型和旺盛的生命活动是其有效性的基础,这与其他肥料(基于氮,磷和钾等主要元素的形式和数量)不同。

  由于微生物肥料是一种活体制剂,因此其肥料效率与活菌的数量,强度和周围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包括温度,湿度,pH,营养条件和最初生活在土壤中的原生微生物的排斥力。

  三种肥料的优缺点

  化肥

  优点是养分含量高,肥料利用率高,增产效果显着。缺点是养分相对单一,通常需要将几种肥料一起施用。养分释放速度快,垂直平衡供应能力差。易因挥发,淋滤,固着等损失,化肥利用率不高。酸,碱和盐强,施用不当,不仅不利于植物生长,还可能使土壤恶化并降低土壤肥力。

  有机肥料

  优点是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植物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有机肥料还是非常优秀的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剂,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容量、增强土壤保肥保水能力、调节土壤酸碱度、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等都具有良好的作用。

  缺点是养分浓度低,供肥缓慢,因而增产效果不如肥料显著。

  生物菌肥

  优点是它可以激活土壤中固定的营养元素,刺激根系的生长和吸收,并减少相应营养元素的施肥量。

  缺点是它不包含任何营养元素,也不能长时间为农作物提供营养。由于细菌肥料由活细菌组成,因此通常避免阳光直射和与农药混合施用,并且对环境条件(例如土壤温度,湿度,pH和有机物含量)的要求也很严格。

  了解了他们的优缺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肥料与有机肥料、生物肥料配合施用效果要好于单独施用。但要想达到最佳的施肥效果,配合施用时就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合理搭配

  首先,注意施用时间

  有机肥料见效慢,应提早施用,一般在播前或定植之前一次性底施,使用之前最好进行腐熟,后期追施效果就不如作底肥明显。

  肥料见效快,作基肥时提前一周左右施入,追肥时应在作物营养临界期或吸收营养高峰期前施入,以满足其所需。

  生物肥料在土壤中经大量繁殖后才能发挥以菌抑菌的作用,故要在定植前提早施入,使其有繁殖壮大的时间,可随有机肥料一起施入土壤,也可在定植之前或定植时穴施。

  其次,注意施用方法

  有机肥料主要作用是改良土壤,同时提供养分,一般作为基肥施入土壤,所以要结合深耕,使土壤与有机肥料完全混匀,以达到改善土壤的目的,土壤问题严重时还可配合使用海精灵生物刺激剂,可更好的改善土壤环境,均衡营养,增加土壤团粒结构等。

  基肥中,因有机肥料中的养分以氮为主,与有机肥料搭配的氮肥可少施,可用30%作底肥,70%作追肥。磷肥和钾肥可作底肥一次性施入,磷肥因移动性差,后期追施效果很差,所以磷肥应作底肥施入土壤。

  追施的肥料最好用全溶性速效肥为主,如磷钾源库等,这样的肥料分解后可被蔬菜迅速吸收,对土壤影响较小。

  生物肥料因其用量少可集中施在定植穴内或随有机肥料底施。后期可多次追施同一种生物肥料,以壮大菌群,以提高解磷解钾能力和防病效果。

  再次注意剂量

  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生长期,需要不同的肥料,因此您不能或多或少地施用。施肥应根据农作物的不同肥料比例进行。同时,应注意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的整体考虑。最好进行一次土壤测试,并遵循土壤测试和施肥的建议。


河南通达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地  址:河南省郑州市 荥阳市龙港开发区

设备电话:18595868333(微信同号)

Copyright:1983-2020 河南通达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营业执照信息公示 豫ICP备14003754号-13 豫公网安备41018202000580号